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Angelica spp.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16秒
存疑种(当归属)
Angelica spp.
中国植物志>> 第55(3)卷 >> 伞形科 Umbelliferae >> 当归属 Angelica

本属还有以下2种,据文献记载中国有分布,但未见到原始记载。

1. Angelica gracilis Franch. in Mém. Soc. Sc. Nat. Cherbourg. 24:222. 1884.

瑟堡(Cherbourg)是法国诺曼底半岛的一个港口。我国未收藏这一杂志,无法见到原始文献。故本种只能暂时存疑。

模式产地:山东烟台(Chefoo),(Fauvel ex Franchet)

2. Angelica kiusiana Maxim. in Bull. Acad. lmpert. Sci. Pétersb. 18: 284. 1873.

模式产地:日本九洲。据载我国台湾基隆有分布。我们未见到本种在国内分布的标本,《台湾植物志》也未收藏本种。

本属有以下2种拟作为其它有关属种的新异名,现补列如下:

1. Melanosciadium pimpinelloideum de Boiss. in Bull. Herb. Boiss. 2(2): 804. 1902; 中国植物志 55(1):194. 1979.—Angelica involucellata Diels in Engl. Jarhb. 29: 501. 1901; de Boiss. in Bull. Soc. Bot. France 53: 435. 1906, Syn. Nov.

M. pimpinelloideum de Boiss. 的主要特征是茎下部叶的叶柄长10-20厘米;叶片二回三出分裂,末回裂片卵形或长卵形,基部截形,边缘有缺刻状锯齿,齿上有缘毛;无总苞片;花瓣紫色。果实棱槽中有油管2-4。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,在金佛山分布比较普遍。

A. involucellata Diels 的主要特征是茎下部叶叶柄长10厘米;叶片二回三出分裂,末回裂片近卵形,基部截形,有缺刻状锯齿,齿上有细刚毛。无总苞片;花瓣紫色(?)。果实棱槽中有多数油管。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金佛山。

根据以上记载,从形态特征和分布地区进行比较,二者是一致的。A. involucellata 应列为 M. pimpinelloideum 的异名。

2. 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, in Bull. Herb. Boiss. 2(3): 840. 1903.——Angelica rubrivaginata Wolff in Act. Hort. Gothoburg. 2: 318. 1936, Syn. Nov.

根据从瑞典 Mus. Bot. Upsaliense 借阅的 Harry Smith (no. 4124) 在四川城口采集的,由 H. Wolff 鉴定的 Angelica rubrivaginata Wolff 的模式标本的观察,以及原始记载的对照研究,本种的基生叶有厚实、紫色的膨大叶鞘,叶缘有粗锯齿,叶脉及叶缘有细毛;伞辐18;有小总苞片;花有萼齿。这些特征与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. 的形态特征是一致的。H. Wolff在新种记载中提到:“幼果宽卵形,所有的棱均有较大的翅”。Harry Smith 在城口采集的标本上,幼果的全部棱均呈翅状突起。羌活属的主要特征是果实的主棱均扩展成翅。据以上比较,将 A. rubrivaginata 列为 N. forbesii 的异名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2《中国植物志》第55(3)卷 062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
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
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
伞形目 Umbelliflorae
伞形科 Umbelliferae
芹亚科 Apioideae
前胡族 PEUCEDANEAE
当归亚族 ANGELICINAE
当归属 Angelica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